|
内蒙古:难敌漫天蝗虫 |
“蝗虫怎么会这么多?” 呼和浩特市政府的娜女士说:“我走路必须仔细看着脚下,不然就踩到蝗虫了。小区里面也到处是蝗虫,空气都有蝗虫的味道。怎么会这么多?”呼市的一位中学生说自己骑自行车“蝗虫啪啪往腿上撞”。 内蒙古农业厅植保站白银科长认为:蝗虫灾害严重首先是因为气候的因素。今年5、6月份降水量多,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其次牧草长势相对往年较好,为蝗虫的生长也提供了条件。 据专家介绍,蝗虫的虫卵生活在土壤中,如果外部的条件不具备,虫卵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等待时机破土而出。近几年内蒙古气候干旱,蝗灾暴发规模相对较小。今年的气候条件适宜,在土壤中蛰伏多年的虫卵纷纷出动,造成今年的蝗虫数量惊人。据统计,严重的区域每平方米蝗虫高达400只左右。 “我们错过最佳时机” 内蒙古草原工作站副站长郑双悦说:“我们的防治工作还是救火式的,哪里的蝗灾严重,就到哪里灭蝗,而且总是错过灭蝗的最佳时间。” 蝗虫的防治主要是针对三龄前的蝗虫幼虫而言。因为消灭蝗虫虫卵目前在技术上做不到,所以,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机是在还没有羽化、行动缓慢的幼虫。如果没有抓住机会,等蝗虫长到4龄以上,再来消灭就会事倍功半。蝗虫防治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不起飞、不成灾”就是强调消灭三龄前的幼虫。 内蒙古今年蝗灾本就严重,虫卵量大,大多蝗虫又顺利成虫、起飞,最终酿成特大蝗虫灾害。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是个蝗灾的重灾区。苏尼特右旗草场站站长赵进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草场站6月初就发现蝗灾的迹象,并且向上级主管部门详细汇报,但是灭蝗的经费迟迟不能到位,眼睁睁看着灭蝗的最佳时机错失,结果90%以上的蝗虫已经羽化,并且已经开始产卵。 苏尼特右旗草场的情况并非个案。整个内蒙古蝗灾严重的草场面积为9000万亩,已经防治的只有2600万亩。“由于国家没有治蝗的专项资金,我们发现灾情,需要一级一级打报告申请经费,经费下来再买药调动设备。这么一折腾往往就错过了灭蝗的最佳时机。”内蒙古草原工作站植保科张卓然说。 “防治能力与发生面积不相匹配” “我们蝗情预报准确率在70%-80%,防治手段也没有太大问题。主要问题是防治能力与发生面积不相匹配。”内蒙古草原工作站植保科张卓然说:“发生面积太大,我们无力防治。” 针对张家口等地采用牧鸡灭蝗,内蒙古农业厅植保科白银科长说:对于农牧区,引入牧鸡灭蝗只能起到点、片作用,难以全面灭蝗。大量引入牧鸡等蝗虫天敌,也反映了草原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严重程度。据介绍,以前草原上“抬头可见百灵鸟,随处可见沙鸡”,如今都没了踪影。食物链断裂,没了天敌,蝗虫越来越多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恢复草原生态平衡,“围场禁牧、以草定蓄”都不是短期能见效果的手段。在蝗虫灾情火烧眉毛的情况下,最得力有效的还是使用飞机和地面机械大面积喷洒药物。据介绍,今年内蒙古草原调动12架飞机、100多台地面机械灭蝗,出动灭蝗技术人员1万人次。这种灭法毫无疑问需要相当的经济投入。 根据内蒙古草原工作站提供的数据,目前投入防治蝗灾资金4000万元,这已经包括了国家拨款、自治区、地方和牧民自筹的所有投入。还有至少8000万亩草场应该进行防治,需要额外投入资金1.6亿元。内蒙古农业厅植保科白银估算农牧区也需要再投入2000万元-3000万元。 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也是被屡屡提及的一个问题。“目前我们草原系统的技术人员不能适应大面积的灭蝗工作。”张卓然表示技术培训必须受到重视。 据专家介绍,大多数蝗虫会在近期产卵、死亡,内蒙古今年的蝗虫防治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大多数蝗虫已经产卵,“祸根”已经种下,明年的灭蝗防治工作也不轻松。有专家预计明年蝗虫成灾面积会达到1亿亩。如何避免明年重蹈覆辙,资金投入、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应该有所解决。 新闻背景: 亚洲小车蝗俗称土蝗。蝗虫的一生有3个虫态,即卵、幼虫和成虫。卵生活在土壤中,不能自由活动;幼虫分5个龄期,也就是说要脱5次皮,脱皮前后一般不取食或取食很少;成虫具有能飞翔的翅膀和成熟的生殖器,并能交配产卵,繁育后代。蝗虫从卵出生到成蝗交配繁殖大约30天左右。防治蝗灾重点是消灭三龄前的蝗虫,4-5龄就是成虫了。蝗虫的繁殖能力非常惊人,一头成熟雌性飞蝗一生平均能产卵200粒以上,最多能达1000粒左右。 这次内蒙古蝗灾中出现的主要是亚洲小车蝗,也就是俗称的“土蝗”。土蝗一龄持续时间为7-10天。大多数虫卵出土并且不超过三龄是灭蝗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一时期的蝗虫行动缓慢尚未扩散,破坏性较小,防治比较方便,同时三龄前蝗虫尚未交配产卵,及时消灭,不会留下后患。 |
消息来源 科技日报 8/13/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