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簡介 會員名冊 會員相冊 新聞採摘 特別報導 網上雜談 學術會議 人才交流 會員專區 本網主頁
          login logout

大兴安岭16年后将“无林可采” 



  我国最大国有林区之一的大兴安岭林区16年后将陷入“无林可采”的尴尬境地。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尽快进行新一轮森林资源普查,调整木材生产计划,科学制定林区木材产量,使天然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位于祖国北部边陲的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1964年起作为用材林基地开发,1998年首批进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试点。
  “天保工程”启动后,东北林区实施限伐,大兴安岭林区的木材产量逐年递减至214万立方米,其中一半多从生态林中以“抚育伐”方式砍些小树;近80万立方米在商品林中以“主伐”方式采伐成熟、过熟林。然而,尽管采伐指标逐年下降,尴尬局面还是出现了:一方面占大兴安岭林区1/4的商品林,由于近40年的过伐,可采资源十分有限,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木材生产仅能维持16年,16年后因成熟林跟不上,中间将出现36年“无林可采”的局面;另一方面,因生态林区的“抚育伐”成本高,小树卖不出价钱,企业采得越多越亏损,“只能偷偷采些大的,弥补亏损”。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5年多了,大兴安岭的可采天然林为什么还会越来越少呢?专家认为,问题出在木材生产计划和实际脱节上。原大兴安岭行署副专员戴万春说,有关部门给大兴安岭下达的商品林木材产量与实际作业有较大出入,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生产,必须加以修改。
  从加格达奇到漠河,记者一路所见大多是细细的次生林。由于资源枯竭,大兴安岭10个林业局中有一半已很难在商品林区安排主伐。一位林政负责人承认,大兴安岭木材中约有30%是尚未成材的“青少年”。
  “无林可采”的前景,让大兴安岭人忧心忡忡。图强林业局局长王天辉说:“再不保护,再不逐年减产,这片森林也会变成黄土高坡。”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大兴安岭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唐庭棣说,“天保工程”可别落个“鸡飞蛋打”:钱也投了,商品林也没了,这怎么说得过去?
  中国林业科学院盛炜彤、黄鹤羽等专家调研后发出警告,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资源难以为继,必将大大削弱森林生态作用,危及黑龙江、嫩江的安全和松嫩平原的工农业生产,使林区处于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为此他们建议调减大兴安岭林区的木材产量。

消息来源 新华社
9/6/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