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河流缘何水患不断 |
每到汛期,中小河流沿岸薄弱的防洪工程就成为水利部门的一块“心病”。这样的情况今年尤甚,入汛以来,密集的降雨过程不仅使黑龙江省中小河流沿岸的水利设施连连出现险情,而且由于穿堤建筑物不完整、排水设施不畅造成的内涝也成为今年汛期的一大问题。显然,当我们剖析中小河流频酿灾害的根源时,工程设施薄弱当是一个最突出的原因。 根据水利部门的统计,黑龙江省现有中小河流堤防普遍存在堤防不达标,穿堤建筑物不完整等问题。目前全省规划治理的18条中河、161条小河中土方工程至今只完成规划总量的40%%,建筑物也只完成规划总量的10%%。省水利厅厅长肖友说,我省中小河流洪水发生的频率高、突发性强、报汛设施少,因此中小河流突发性洪水灾害和山区山洪灾害一直是我省防汛工作的重点。可是由于资金、人力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中小河流的防洪工程建设多年来进展缓慢。 “中小河流水利工程建设之所以进展缓慢,投入不足是关键。”采访中,所有被访者都提到这一点。原来,与大江大河有中央财政做后盾不同,根据现行的投资渠道,中小河流治理主要靠地方负责、土方工程主要靠群众投工投劳。据了解,1999年以前,我省没有中小河流治理的专项资金,1999年和2000年,由于洪水的警示,省级和各地财政投资金、农民投人力的热情空前高涨,两年间,全省总共投入1亿元用于中小河流治理,使中小河流的工程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我省至今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投入机制,从2001年起,很多工程再次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前几年已经完成土方工程的穿堤建筑物,只能敞着口运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马拉松工程”在黑龙江省并不少见。像五常市,水务局单景芳副局长的苦衷便由此而来:“因为没有资金,我们全市43个穿堤构造物只有一个封了口,其它那些敞口建筑物只能在每年汛期来的时候用麻袋、沙石等临时堵上救急,这种人为的险工弱段只能防住上游来水,却不能排内涝和坡水。为了排涝,有些群众会随意扒开堤防。此时如果发生洪水,后果不堪设想。”尚志市水务局的宋铁良副局长则说:“前期投入不足必然会造成工程质量下降,一旦出现水毁,后期修补的经费往往更大。” 除此之外,那些勉强运行的病险水库也是汛期的又一个“隐形炸弹”。根据水利部门的普查,黑龙江省628座水库中,病险水库有547座,其中大型病险水库11座,中型病险水库60座,小I型病险水库272座,小II型病险水库208座。由于黑龙江省病险水库大部分始建于“大跃进”时期,先天不足使它们普遍存在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工程不配套、缺少或没有必要观测设施等问题,而且,经过几十年风雨后,又面临老化、失修、病险加剧的新问题。一方面,这些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水库因为资金不足不能更新改造;另一方面,由于水毁、冰毁,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水库主体工程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也是因为资金不足不能及时修复。而小水库库容虽小,但垮坝后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却巨大,为了保证病险水库安全,水库不得不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 按规划,“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将重点治理15条中河和19条小河,需总投资22.5亿元,工程建成后可使1335.56万亩耕地、413.06万亩荒原及近400万人口受益。据悉,这一工程完成后将比松花江干流堤防现有保护效益还大。而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如何加快工程建设和水库尤其是中小水库的除险加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为公益事业,水利基础实施的建设改造需要长期的体制保障和投入机制,上下齐动才能保持顺畅发展。 |
消息来源 黑龙江日报 9/4/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