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城为何“一日成水城”? |
本报讯 记者郑毅,广东经济电视台记者王世军、卢战,实习生吴艳妮报道: 今年第8号台风在珠江口登陆后,一场狂风暴雨令一个现代化的广州城几乎 “一日成水城”。难道偌大的广州城就这么不堪一击?我们在城市防卫系统是 否存在某些问题?我们在“软件”方面是否可以做些努力? 这场雨是特大的,专家说达到了近50年一遇。而目前广州城内的排涝水平尚 未达到20年一遇。从广州市建成区的情况来看,250多平方公里的建成区 中,占了20%多的旧城区的排涝水平明显低于新城区。据记者了解,目前广 州市每年的城市建设基本维护费最多仅4000万左右,但据有关专家说,实 际需求起码要1亿元以上。不过,据说就在前天下大雨当日的一个会议决定, 今年下半年,广州市政府将拿出3亿元进行河涌整治,以改善广州市的排涝系 统。有关专家说,这也只是杯水车薪,或者说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广州目 前的防洪排涝系统是“不设防的”,都是与珠江相通的,珠江的潮起潮落时刻 威胁着广州城的安危。如果真正要从根本上改变广州的防洪排涝系统,可能要 向上海、武汉学习,建立一个“设防的”防洪排涝系统,但这需要时间,更需 要大量的资金。 面对眼前的困境,我们是否无能为力?我们能否在“软件”方面作些努力?譬 如,建立一支现代化的专业的拯救抢险队伍,以适应城市现代化的需求。这不 是突发奇想。 这次受灾最重的荔湾区金花街,前天凌晨一时半民居就已进水,天亮时分,大 水已越漫越高,最高水位达到1.5米。上午10时,金花街街道办事处和公 安民警、城监队员等组成临时拯救队,把100多被困人员救出。 记者发现,在救护行动中,所有被困的老人、孩子都是救护人员趟着深水艰难 地靠人背、靠三轮车转移到安全地带的。 假如我们有一两艘轻便的摩托艇,救援将方便得多。 假如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具有各种救生用具的拯救队,许多曾经发生的悲剧给人 们心中留下的痛楚也许会少一些,轻一些。 今年1月4日下午,荔湾区陈家祠广场工地造成三名工人被活埋,广州市有关 部门出动了大量消防人员和公安民警进行抢救,但由于缺少工具,也欠缺抢险 经验,抢险人员面对大量瓦砾束手无策,营救工作进展缓慢。40小时后才找 到第一个被活埋者,结果三人无一生还。1997年11月30日,东圃大桥 引桥工程突然坍塌,四人被活埋,13个小时后,营救者才挖出其中第一人, 最后也无一生还。 这一切无不时刻警示人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我们 不得不大声疾呼:现代化的广州迫切需要迅速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抢险拯救知识 和能力的现代化抢险拯救队! |
消息来源 羊城晚报 8/25/1999 |